臺灣舊制終身俸全攻略-2025年新舊制計算差異與年改影響深度解析

臺灣舊制終身俸全攻略-2025年新舊制計算差異與年改影響深度解析

前言:面對變局,您的退休金準備好了嗎?

談到退休規劃臺灣舊制終身俸是許多軍公教人員心中最穩固的基石。然而,自2018年年金改革啟動以來,圍繞著這塊基石的討論與憂慮從未停歇。許多人心中充滿疑問:「我的終身俸會不會縮水?」「新舊制到底差在哪裡?」到了2025年的今天,這些變革的影響已逐漸清晰。本文將以最全面的視角,深入剖析軍公教年金改革影響,並提供清晰的退休金計算方式,無論您是即將退休,或是在職規劃,都能在這裡找到最實用的解答,徹底釐清圍繞在臺灣舊制終身俸周圍的迷霧。

釐清核心迷思:臺灣舊制終身俸真的「被取消」了嗎?

首先,讓我們先破解一個流傳最廣的迷思:年金改革是否等同於「取消終身俸」?答案是明確的「否」。這次改革的本質並非剝奪,而是一場為了讓退撫基金能夠永續經營的「制度性調整」。

想像一下,退撫基金就像一個巨大的水庫,過去的提領速度遠大於注入速度,若不加以控制,水庫遲早會乾涸。年金改革的目的,就是調整出水閥門的流量,並尋找新的水源,確保每一代退休人員都能有水可用。因此,對於已經符合資格或在職的舊制適用者而言,終身俸依然存在,改變的是它的計算方式與給付結構,旨在拉近新舊制度的差距,並延後基金破產的年限。這項改革的核心精神,是「齊心永續」,而非「剝奪權益」。

新舊制大對決:一張表看懂你的退休金如何被影響

要理解年金改革的影響,就必須先搞懂新舊制度的根本差異。這不僅僅是數字上的變化,更是計算邏輯的全面革新。以下我們將從適用對象、計算基礎到給付天花板,進行全面性的比較。

適用對象的劃分

  • 舊制適用者:主要指在《退撫基金條例》實施前(軍人為1997年1月1日、公教人員為1995年7月1日)即已任職,其該日期前的服務年資適用舊制。
  • 新制適用者:在上述日期之後初次任職的人員。
  • 跨新舊制者:在上述日期前後皆有服務年資的人員,其退休金會分段計算,再合併發給。

核心差異:計算基礎的轉變

最大的變革在於退休金的計算基礎。舊制的美好之處在於以「最後在職的本俸」作為計算基準,這意味著只要退休前薪資達到高峰,退休金也會相對優渥。然而,新制為了更公平地反映整個職業生涯的貢獻,改為採計「最後在職15年平均俸額」。這種「均俸制」拉長了採計期間,避免了退休前短暫升職所帶來的巨大退休金差距,也讓制度更為穩健。

【表格比較】臺灣舊制終身俸與新制核心差異一覽表 (2025年版)

比較項目 舊制(恩給制) 新制(儲金制)
制度精神 政府負擔,屬於確定給付制 (Defined Benefit) 共同提撥(政府+個人),屬於確定提撥制 (Defined Contribution)
退休金計算基礎 退休時最後在職之本俸 均俸制(依改革時程,最終採計最後在職15年平均俸額)
年資採計 最高採計30年(特殊情況可至35年) 最高可採計至40年
所得替代率天花板 改革前較高,改革後逐步調降 依年資計算,有明確的上限規範(例如35年年資上限為70%)
18%優惠存款 符合資格者享有,但年改後設有逐步調降的退場機制

延伸閱讀

想了解更多關於退休金的規劃方法嗎?推薦閱讀:提早規劃退休生活-開始的自由人生,學習如何制定全面的退休財務藍圖。

深入了解臺灣舊制終身俸,是規劃安穩退休生活的第一步。

深入解析:舊制終身俸的計算與請領資格

了解了新舊制的框架後,接下來我們深入探討大家最關心的問題:我到底能領多少?以及請領的門檻是什麼?這部分攸關個人權益,必須仔細釐清。

軍人終身俸請領門檻

對於軍職人員而言,領取「月退休俸」(俗稱終身俸)最廣為人知的條件就是「服役滿20年」。這是領取終身俸的黃金門票。一旦跨過這個門檻,就取得了按月領取退休金直到終老的資格。若未滿20年,則通常只能選擇一次性領取退伍金。

公教人員舊制年資退休金資格

公教人員的情況相對多元,主要分為以下幾種情況:

  • 任職25年以上。
  • 任職滿15年且年滿60歲。(此為月退休金的起支年齡,有過渡期設計)
  • 任職滿10年且年滿65歲。

年金改革後,公教人員的退休金起支年齡也逐步延後,最終將達到65歲,這也是規劃退休時程時必須考量的重要因素。

如何預估你的月退休俸?(以軍人為例)

退休金的計算公式雖然複雜,但我們可以簡化理解其核心邏輯。以軍人為例,新制的月退休俸計算公式為:

月退休俸 = 最後在職「均俸」x 俸率

  • 均俸:如前述,指的是依規定採計的平均薪俸額。
  • 俸率:服役滿20年者,起算俸率為50%(年改後為55%),之後每增加一年,俸率增加2%。俸率有其上限,例如士官長、校級軍官的俸率上限為90%。

舉個例子,一位服役25年的中校,其俸率就是 55% + (5年 x 2%) = 65%。再將此俸率乘上他的均俸,即可得出每月可領的退休俸金額。當然,這只是簡化模型,實際計算還需考慮主管加給、補償金等複雜因素。想了解更多可參考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的官方資訊。

年金改革的「陣痛期」:樓地板與過渡期條款詳解

年金改革並非一刀切的硬著陸,而是設計了多項緩衝機制,以降低對退休人員生活的衝擊。其中,「樓地板原則」與「10年過渡期」是最重要的兩項。

什麼是「樓地板原則」?

「樓地板」是一個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設計。當時設定的金額為委任第一職等本俸最高級加專業加給,約為新台幣32,160元。其核心精神是:無論您的退休金如何重算或調降,最低都會保障領到這個金額。這項原則主要保障了俸級較低、退休金較少的退休人員,確保他們的晚年生活有最基本的尊嚴與保障,是改革中體現社會安全網精神的重要一環。

10年過渡期:退休金如何逐步調整?

對於那些按照舊制計算能領取較高退休金,但在新制公式下金額會降低的「純舊制」人員,改革設計了長達10年的過渡期(自2018年7月至2028年6月)。

簡單來說,政府會算出您在「舊制下的金額」與「新制下的金額」之間的差額,然後將這個差額分10年逐年調降。每年扣減差額的10%,直到第10年(即2028年)完全歸零,屆時您的退休金就會完全等於新制計算出來的金額。這種「緩步下樓」的方式,給了退休人員長達十年的時間來適應與調整財務狀況。

18%優惠存款的退場機制

「18趴」是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產物,也是此次改革的重點項目。改革方案對18%優存設計了明確的退場機制:

  • 月領退休金者:若月退休金高於樓地板,其18%優存利息會分階段逐步調降,最終在數年後歸零。若月退休金低於樓地板,則保留18%以保障其生活。
  • 一次請領退休金者:同樣設有調降機制,並有每月利息不得超過一定金額的上限。

18%的退場,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,也代表著臺灣舊制終身俸的給付結構正朝向更公平、更可持續的方向邁進。

不同官階的退休金真實樣貌:從少校到上校的案例分析

談論制度,不如一個實際案例來得清晰。軍公教的薪資結構與職等直接掛鉤,這也決定了退休金計算的起點。讓我們以軍職為例,模擬一位服役25年的中校,來看看他的退休金概況。

案例模擬:王中校的退休金概算

背景資料:

  • 姓名:王中校
  • 官階:陸軍中校
  • 服務年資:25年
  • 退休時本俸:約新台幣 45,000元 (此為假設數字,僅供說明)
  • 均俸(假設):約新台幣 43,000元

計算過程:

  1. 計算俸率:服役25年,俸率為 55% + (25-20)年 x 2% = 65%
  2. 計算月退休俸:均俸 43,000元 x 65% = 新台幣 27,950元

分析:這個數字低於樓地板保障的32,160元。因此,在實際發放時,王中校的月退休俸會受到樓地板原則的保障,確保其基本生活。若王中校的官階更高(如上校),或年資更長,其均俸與俸率都會更高,計算出的金額就可能超過樓地板,屆時就會按照實際計算金額發放。這個案例清楚顯示,舊制終身俸資格雖然重要,但最終領取的金額與個人職涯的發展息息相關。

退休金理財策略:如何放大您的終身俸價值?

領到月退休俸只是退休生活的第一步,如何善用這筆穩定的現金流,對抗通貨膨脹,才是提升生活品質的關鍵。尤其在低利率時代,單純將錢放在銀行定存,購買力只會逐年下降。

退休金再投資的必要性

假設通膨率每年為2%,一筆100萬元的資產,在20年後實際購買力可能只剩下約67萬元。月退休俸雖然會依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調整,但往往是被動跟隨。主動進行理財規劃,才能創造超額收益,讓資產真正地保值增值。

穩健型投資工具建議

對於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退休族群,建議選擇能提供穩定現金流且波動性較低的投資工具:

  • 高股息ETF:例如台灣市場上知名的0056、00878等,它們持有一籃子高現金股利率的公司股票,風險較個股分散,且能定期配息,為退休生活提供額外現金流。
  • 投資等級債券基金:投資於信用評級較高的政府或企業債券,雖然預期回報率不如股票,但穩定性高,是資產配置中重要的避風港。
  • 特別股(優先股):兼具股票與債券的特性,股價波動通常小於普通股,且配息率固定,發放順序也優先於普通股股東。

進行任何投資前,務必諮詢專業理財顧問,並充分了解自身風險承受能力。詳細的退休金制度,也可以參考中華民國銓敘部網站的公告。

結論:告別焦慮,以知識迎向安穩未來

臺灣舊制終身俸的改革是一項複雜而影響深遠的工程。經過本文的拆解,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,改革的核心目標是「永續」,而非「清算」。對於身處其中的軍公教人員來說,最重要的課題已從「擔憂未來」轉變為「 proactive規劃未來」。理解新舊制度的差異、精算自身的退休金、並提早佈局退休後的理財策略,才是應對制度變革最智慧的態度。告別因不確定性而生的焦慮,用紮實的財務知識,為自己打造一個安穩且富足的退休生活吧。

臺灣舊制終身俸常見問題 (FAQ)

Q1: 2025年後新進的軍公教人員還能領終身俸嗎?

答:不能。自2023年7月1日後初任的公教人員,以及特定日期後入伍的軍職人員,適用的是全新的「個人專戶制」,屬於確定提撥制。這意味著他們的退休金是從個人與政府共同提撥的專戶中領取,領完為止,不再是過去保障領到終身的「確定給付制」。這是制度上最根本的轉變。

Q2: 我的舊制退休金會被砍到樓地板以下嗎?

答:不會。樓地板原則(法定最低保障金額,約32,160元)是一個絕對的保障。如果您的退休金在經過年金改革的重新計算後,低於這個金額,政府會補足差額,確保您每月至少領到此數目,以維持基本生活所需。

Q3: 我可以選擇一次請領所有退休金嗎?

答:可以的。退休金的請領方式分為「月退休金」(終身俸)和「一次退休金」。您可以根據自己的財務規劃、健康狀況與投資能力來選擇。選擇一次金的優點是資金運用彈性大,但缺點是需要自己承擔投資風險與長壽風險;選擇月退俸則能提供穩定的終身現金流,但資金彈性較小。

Q4: 年金改革節省下來的錢都到哪裡去了?

答:所有因改革而調整(節省)的經費,都會全數回撥到「退撫基金」的帳戶中。這樣做的唯一目的,就是為了增強基金的財務穩健度,延後基金破產的年限,確保中生代與新生代的軍公教人員在未來退休時,基金裡仍然有足夠的錢可以支付他們的退休金,實現世代互助與制度的永續發展。

*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僅供參考,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